close

本來今天的演講到這裡就可以了!我可以結論,對於關係對象的選擇,我們總愛問:「你愛我什麼?」。其實這個問題真的好難以回答。倘若你說,我愛你的美麗,那麼哪一天美麗消失了,你就愛更辣的妹妹囉!或者說,你愛我聰明才智,那麼倘若我讓你失望了,或者你遇到更聰明的人,那麼我不就馬上被拋棄了嗎?我聽過比較噁心的是:在一個朋友的婚禮中,有人問新娘,為何選擇他,新娘說了新郎一堆好處。然後輪到新郎,我們都想還能說什麼更好的嗎?結果新郎說:「我沒有選擇!當我第一眼看見他,就知道是她了」。哇!好感人!好大的謊言!怎麼可能!如果沒有任何的條件,那麼為何不是任何人呢!所以,如果依據自我擴張理論,比較好的答案是:「因為我喜歡在你的眼中看到我的可能性,所以我願意為你,為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倘若一個伴侶不能夠讓你成為更好的人,或願意成為更好的人,那麼她一定不是好的伴侶。這是我們今天的第二個命題!小小結論一下兩個命題:

 

第一個命題是:「愛他也要愛自己」不要喪失了自主性,變成一個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人。

 

第二個命題是:「愛自己所以愛他」因為我們很希望好好的愛自己,而他能夠好好的成就這個理想我

  

但是,我仔細的思考之後,還是覺得這樣有所不足。也覺得有些隱隱的不安。舉個例子來說,自我擴張理論有幾個可能的困境:

 

1.很快就習慣化了。每個人畢竟有其限度。每個所謂的新鮮感有效期限好像都不太長。也就是,這種關係能夠刺激自己好大的潛能,好像大多數只發生在關係的初期,過了一段時間就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了!

 

2.那麼是否有越多的交往對象越好。一個學籃球,一個學棒球,一個學高爾夫等等一個接一個。

 

3.當後現代世代來臨,我們還有所謂的多元自我。那麼任何單一的對象都沒辦法提供這麼多的刺激,這麼多的滿足。那麼是否只好進行精密分工。也就是這是讀書男朋友,這是逛街男朋友,這是唱歌男朋友等等。每個生活領域的開拓,都需要一個最大潛力的人來負責?!

 

4.每個關係都變成非常功利主義的計算,都得看看他對我的「自我成長」的邊際效益。

 

5.倘若每個關係都有這樣的計算,而且也都要擔心自己很快就要過了「保鮮有效期」,那麼是否要常常擔心自己很快就要被淘汰掉了?而為了掌握主控權,與其被劈,不如劈人。近年來的研究顯現,好像年輕世代的人主要是在比賽分手的過程是「先講先贏,後講遭殃」。但如此一來,關係充滿了恐懼與擔憂。擔心哪一天會被厭倦,擔心哪一天會被取代,擔心哪一天會忽然分手。關係不再令人安適自在,反而焦慮恐懼,那麼似乎又偏離了原來的意義。

 

但是,關係當然有所謂的「功能」啊!不然,在演化中早就被淘汰掉了!有功能就是功利。這樣講似乎也不對!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我覺得不是不能去評斷一個關係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否則很容易現落在一個不可自拔的關係之中,自己越來越糟糕。但是,當我們覺得一個關係對我們的生命成長有助益,因此願意投入在這個關係之後,一定會產生一種焦點的轉移。也就是我們的注意力,必須要不能只放在「對我有多好」這個動機上,起心動念要逐漸去練習把這個關心放在對方的身上。因此我想在提出第三個轉折:「愛他才能愛自己」

 

前述問題的根源在於,太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自己的這個「我」的身上,把「我」當成一個至高無上的東西,而所有的關係都必須為了成就這個「我」而存在,也基於這個基礎去評量所謂的邊際效益。可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反而落入了:「有了還想要更多,沒有了則挫折沮喪」的不斷循環當中。有了之後,要為了習慣化之後的缺乏新鮮感而苦惱,例如,很多人會問:「我還愛他嗎?還是只是習慣有他?」。如此一來,又得為那個節日要送什麼禮物?這次生日和情人節怎樣有更大的驚喜?而深深的苦惱著!因此有些心理學家就提出來「快樂跑步機」的理論。也就是說,倘若我們一直追求快樂或者成長的刺激感,那麼就像到了一部跑步機上。當把快樂和刺激調到了某個步調之後,因為習慣化很快的就感受不到那個刺激了,然而你其實還在跑步機上,如果你一慢下來,那麼就馬上後退,這時候就立刻感受到挫折失落的沮喪。如此一來,你只能更奮力的往前奔跑,一直到累死為止。也因而承受著很大的痛苦。

 

這時候我想要提醒大家,其實講人際關係,並不需要什麼新鮮的理論,驚人的言詞,或者創造力的思考。人際關係已經存在幾千年,很多如何經營人際關係的智慧其實老早就存在了!慈悲、恩慈,關懷、瞭解、信任、同理、用心,讚美,分享,傾聽,原諒。這些名詞你們或許都覺得是老掉牙的老生常談了!可是,如果你們仔細的分析這些觀念或教誨,你會發現其實他們都說到同一個原則,那就是好好的把心放在對方的身上。所謂把心放在對方的身上,意味著你要平時就好好的練習,如何把第一個念頭的關切放在對方的需求和心理的瞭解上,而不是只專注在自己的好處。這就是「愛」不是嗎?

 

我常舉兩個實驗的例子,大家或許更能夠簡單的掌握這個概念,並且記憶也會比較深刻些。

 

在華盛頓大學的心理系有一個愛情實驗室(the love lab)是由John Gottman教授所主持。他做了一個很有趣的操弄,請一對一對的戀人到實驗室來講十五分鐘的話,其中包括好的和壞的感覺,然後測量他們的生理變化。他們從92年測量了七百對夫妻的對話,然後追蹤十年看看能否預測離婚。結果發現,他預測的準確率竟然高達94%。其中最主要的兩個發現是,我們並不是不能吵架,可是倘若吵架的時候,我們生理指數會突然的飆高,然後在此一同時我們所做的行為也會使得對方的生理指數隨之飆高,那麼這個現象稱為負向的連結(negative reciprocity),如果經常出現這樣的模式,那麼這個關係就會非常悲觀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心理學過去的研究發現,當我們的生理指數飆高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通常會變得非常的狹窄,就像是進入戰鬥的狀態一樣,眼中只有想要獵殺的對象。所以,這種時候我們也往往都會感受到血液衝到腦袋,只是想贏,只想報復傷害對方。然而,即便排除了這樣的負向連結之後,雖然避免了負面的傷害,但是還是沒有能夠創造滿意的關係。如果要創造滿意的關係,那麼另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則是正向情緒的表達。

 

Gottman發現,通常我們所表達的正向情緒都很容易被錯誤的解讀和接收。原因是,我們往往吝於真正仔細的去觀察伴侶的優點,並且很具體而直接的表達我們對於這些優點的喜愛和讚賞。相反的,正向情緒的表達往往透過工具性的方式。例如,今天特別排隊買一個飯卷給他送去教室等他下課。可是沒想到他已經和一大堆人約好要去試一試某新開的餐廳等等,於是只好把這個藏在書包裡。研究也發現,倘若請先生們去對太太表達愛意,絕大多數的先生會去洗碗,洗地板,帶小孩,就是很難直接抱著太太去說:「我好喜歡你今天的打扮,好愛你喔!」、「哇!謝謝你願意早起來叫我們起床,好幸福喔!」等等。吝於表達,錯誤的表達就是滿意度的殺手。那麼怎樣提出「真心的讚美」而不是「泛泛的應付性讚美」呢?這個時候就有賴於你能夠真心的將自己的心意放在對方的身上去感覺和體會對方。否則那些不夠真誠去感受來的讚美往往還會弄巧成拙呢!今天我們也希望贈送一本書「你的桶子有多滿」就是在指出在關係之中如何不吝惜而且正確的表達正向的感覺。你可以想像的是,我們互動的雙方,就如同每個人有一個桶子,裡面裝著生命的能量,你究竟要從對方的桶子裡把水舀出來呢?還是要為對方加水,也為這個關係注入活水?不過另一個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是,其實有一個黃金比率的,也就是正向回饋與負向回饋之間的比率最好是五比一以上,但是倘若超過了十三比一那麼反而會造成不好的結果。這也顯示,對方的讚美必須事件立在一個紮實基礎之上的,而不是用讚美來當作淋浴。

 

這幾年來,我走進書局發現有一個很奇特的趨勢,那就是談論「性」的書籍變得更多更普遍也更受歡迎了。但是,很多這類型的書似乎都有相類似的地方:口技大全,手技大全,性感帶搜密,他無法抵擋的絕招等等。好像把高潮對等於性的滿意。有時候我的朋友也偷偷的來問我,ㄟ!我最近看書才知道一些前戲的技巧,可是寫那麼多,全部做一遍不就已經累死了嗎?那就竟要做多久呢?我聽了真的是啼笑皆非。對於如何獲得最佳的性滿意度,其實Master & Johnson已經做過了一個很著名的實驗。……….

 

這個實驗所真正要表達的,也不是一定要說什麼。而是你有沒有把對方當作一個人去看,有沒有把對方當作一個有獨特感覺的人去看待,還是把它當作一個工具,或者把整個性行為的過程想成是自我表現的機會。結果不管是哪一種,你會發現真正驅動你的並不是享受這一段親密的時光,而是焦慮和恐懼。講話,意味者嘗試去體會對方的感覺,嘗試去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身上。這麼一來,你的重擔放下了,別人也可以輕鬆自在下來。

 

近幾年來,心理學的愛情理論很流行一個「依戀理論」。這是模擬親子互動的關係。從這個理論也可以充分的看出,「依戀」並不是關係的目的,一個敏感而有反應的照顧者,她因為能夠將滿滿的心思放在孩子的身上去體察他的需要和狀態,使得這個關係成為所謂的「安全堡壘」,使得孩子放心輕鬆自在。然而目的並不止於此,正因為有了這個自在,所以孩子可以以這個安全堡壘為核心,去探索他周遭的事物,而能夠在這樣的探索的過程之中逐漸的成長。依戀與探索是生活的兩個支撐,而在這樣的平衡之下,成長與沈澱也可以兩全。我想,倘若這些條件俱全,那真是一個美好的關係啊!

 

其實,最後歸納出來我有三點結論來判斷一個愛情關係是否值得或是在關係中可以努力的方向:

 

1. 能夠讓你因為在這個關係裡成為你自己都喜愛的自己的關係才是一個值得投入的關係。碰到關係的困境的時候,退一步來思考,究竟我想要在這個關係裡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呢?而這個關係是否也再讓我成為那樣的人呢?(愛他也要愛自己)指的是,關係必須提供一個自我成長的沃土。

 

2. 這個人並不是要創造很多的意外驚喜,而是能夠為你的探索自己加水,能夠鼓勵也能夠提醒你的人。在這樣的過程中,你可以經常的感覺到自己的進步,而不是陷落在進退兩難的困境之中,難以自拔。(愛自己所以愛他),指的是動機因素,也就是我們樂於在這樣的關係中彼此成就理想的我。

 

 

3. 對方是能夠(或至少努力的學習)把你放在一個優先的位置上來考量事情的人。而因為這樣的心意,你會覺得可以放心自在的溝通和彼此回饋。如果,你在這個關係裡經常感覺到緊張,焦慮,嫉妒,害怕。那麼這樣的關係恐怕就得反省深思出了什麼問題,是否值得了!(愛他才能愛自己),也就是在關係裡不斷的修練和檢視自己是否能夠把對方放在一個優先的地位去考量,而在這樣的心意下去創造一個令雙方舒適自在的空間。

 

 *****感謝林以正老師提供本文供文學院學生會公開發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